1999,網路文學元年。為何落在這一年?因為這一年,蔡智恆的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(麥田)橫掃台灣後,再挾風帶雨登陸中國大陸,並且引導出「青春文學」氣流。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是兩岸第一本爆紅的網路小說,也反過來定義了「網路文學」。

2008年,蔡智恆出版由三個中篇構成的第九本書《回眸》(麥田)。到這一年,《第一次》在台灣累積銷量突破三十萬,中國大陸的盜版則不可考,最低估計為一百萬冊。有一次上電視,主持人蔡康永問蔡智恆拿到多少版稅,他當場計算起來,一板一眼的,好像面對的是一道數學題。

如果有人說自己從來不是文學青年;如果有人說自己因為在BBS上無心插柳寫了一個愛情故事,又莫名奇妙的爆紅;如果有人說自己不是作家而更像寫手;如果有人坦承從來不知「文學」為何物,不知自己到底在寫什麼,更不知下一本小說要寫什麼,甚至還寫不寫得出來……這一連迭答案為「○○○」的「如果」,就是蔡智恆所定義的自己,那一個被稱呼為「小說家」的自己。

百分之九十的蔡智恆,從頭毛到腳上的休閒鞋,從外在到內在,就一個實事求是的理工人,一個水利工程博士,拿出來的名片是立德大學助理教授,背包裡裝的書不是小說而是備課用的原文書,人生中最要緊的事叫做升等、升等、升等,每天埋頭念Parer,寫論文、發表論文,期待論文登上SCI期刊,然後副教授、教授……這其實也是他上博班後所勾勒的生命藍圖,如果不是實驗數據在跑電腦時遇到麻煩,不知能否畢業的壓力大到讓他必須逃脫到另一個視窗喘息,地球上就不會出現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。

有人探討《第一次》以來的蔡氏文字風格,蔡智恆會這麼說,根本沒有風格,也沒有「沒有風格」,因為在BBS那樣的介面上,文字就是得那樣排列才易於閱讀,「感覺上就像墊著腳尖走路」,介面決定了文字的輕薄短小如詩,而輕薄短小只宜於交代故事,反過來說,說故事的能力必須很強,否則當場遭格斃,習慣了這種姿態,就這麼一路走下來了。

而蔡智恆是會說故事的。

網路小說如果相對應於傳統文學,特別是嘔心瀝血的純文學,傳統文學作家嘴上不講,心內不免嘀咕你們寫的那種東西算得上文學嗎?有出版價值嗎?更可恨者,竟然隨隨便便就賣個三、五萬冊,讀者都是笨蛋嗎?這也是蔡智恆一夕爆紅以來的境遇,他從沒忘記多年前的某一天,一位出版界大老忽然攔住他,問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結集出書,「你在網路上沒有寫別的嗎?要趕快拿出來出版,這叫『過橋』,打鐵趁熱!」大老看似好意教導蔡智恆,蔡智恆卻聽出了「我沒有把你當作家,但你的書能賣」的言外之意。

他感覺受到屈辱,感覺網路小說彷彿成了污染文學的污水,只能默默告訴自己「我不要販賣文字」。在他的想像中,文學像海洋,而海洋是寬容的,網路文學、傳統文學,都在其中匯合與交融。「也好在我是29歲出書」蔡智恆說。29歲爆紅的蔡智恆到底是個成熟的大人了,成熟到「不會誤判情勢」,以為自己是個小說奇才,明日之星,甚至決定拋棄水利工程去寫小說。

「我出書,不是因為編輯賞識,認為我寫得好,而是機緣巧合。我一再出書,不是因為我寫得好,而是我賣得好。」

「我不會幻想我是作家,其實我也沒有那麼有名。」

在蔡智恆的定義裡,「作家只分享故事」,但對於像他這一類型「從在網路上和人溝通開始」的寫手來說,分享的不會只是故事,而是一個全部打開來的自己。還有,作家要經營,無論經營作品或經營某種形象,寫手只要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就夠了。心態上,蔡智恆覺得自己像寫手而非作家,但這並不表示對作家有所貶抑。

這麼說可能比較準確:蔡智恆是個作家,寫作生命卻可能戛然中止,像無預警停水。十年來,《第一次》以後的每一本小說蔡智恆都以為會是最後一本,「江郎才盡了」。他沒有寫作計劃,平常的讀書及生活也和寫作無關,可能有幾個靈感,卻沒有時間去醞釀出一個故事,也沒有心情與自己安靜相處……這是作家的必須條件,總是等到放暑假了,得到一些空,想到出版社的催促,而他唯一的長才,被研究工作和科技論文訓練出來的,就是能夠坐在電腦前苦思,忍耐停滯的痛苦,最後終於把靈感發展成為一個故事,所以通常在坐下來寫作之前,他並不知道自己會說出什麼故事,但既然有了開頭,一定就會完成。

2008年暑假,蔡智恆還是一個作家,他寫出了《回眸》。

*文中蔡智恆照片,由麥田提供。文/蘇惠昭。痞子蔡部落格:http://jht.pixnet.net/blo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