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始終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糾纏,尤其是死別的傷痛更是令人永生難忘。因此每個人在描繪失去至親時的悲痛方式也都不一樣,澳洲暢銷作者布萊思.寇特內在《愚人節說再見》赤裸寫下血友愛滋病患兒子短短24年的生命,以及家人共同對抗死亡威脅的心路歷程;美國作家瑞.科倫則在妻子36歲時因癌症離開人世後,帶著他的小女兒搬到澳洲去生活,為了療癒心中的傷痛,於是他著手寫下了《陪妳到最後》一書,兩者皆因故事真切感人,因而擄獲了許多讀者的心。

《兒子》一書作者米歇爾.侯斯坦同樣經歷喪子之痛,不過他選擇在故事中用死去的兒子作為第一人稱的主述,來省視他這個傷心欲絕的老爸爸。年僅21歲的兒子里翁,因為急性腦膜炎驟然離世了。自此,他的父親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哀傷的氛圍裡,每每睹物思人;並且不斷自責都是自己的錯,沒能早些發現兒子的異常狀況等等……這樣一位傷心無助的父親,懷抱著傷痛與疑惑,到底他要如何才能找到出口?

看這個故事,讓小編聯想到《蘇西的世界》一書,只不過這次是從小女孩的視角,轉變成一個男大生來俯瞰自己的親人,他發現「爸爸沒有一天不哭的……」「早上是他特別愛哭的時候……」「他又因為想起我而哭了起來……」他不禁自問:「爸媽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完全放棄搜索我蹤跡的機會呢?他們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冷靜地面對我的遺物,不再哭得那麼傷心?」作者雖然透過輕鬆語氣緩緩道出,但小編卻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字底下,他對兒子的那份無盡思念,讀來讓人十分心酸。>>看更多就點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