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,劉黎兒接連出了幾本書,引起書市的注目,因為主題雖同樣有關日本,談的卻不是兩性、情色,而是核電。先是《核電員工最後遺言: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》(推守文化)以及《日本現在進行式》(時報文化),然後又有《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-政府不回答,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》(先覺)和《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》,此外,她在專欄、部落格、媒體採訪中,都持續不斷探討核電的議題。這是怎麼一回事?

造成這個改變的,當然就是3月11日在日本福島發生的地震、海嘯和核災。

311當天下午,福島發生地震和海嘯,不到一小時,福島核一廠就發生「全部電源喪失」,隔天起,三個原子爐接連發生爆炸,開始偵測到輻射物質外洩──「核災」發生了!劉黎兒當時人在東京,注意著核電廠的災情演變。當距離福島250公里的東京也開始偵測到輻射塵,她與家人擔心一旦狀況惡化,想逃也逃不掉,便於16日疏散到大阪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驚覺,原來在承平時期,會因為核災而經歷生離死別般的恐怖。

災情的確持續擴大,離福島20、30公里的地方就不用說了,連355公里以外的靜岡縣都測出高濃度的輻射汙染;日本政府已經承認,福島核一廠放出了相當於168.5顆廣島原子彈份量的輻射物質。但面對如此災情,政府只疏散了15萬人,卻讓其餘的一百多萬人繼續住在高輻射汙染地區。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,面對核災只能做到這樣,真的令人震驚。

劉黎兒自台大畢業後即進入時報工作,1982年赴日定居,曾擔任《中國時報》駐日特派員、東京支局長,每當日本發生重大新聞,她都為報社撰寫越洋報導。她最早的著作是1999年的《超越地震》(回頭看來,地震真的不是遙遠而罕見的事,而是地震大國日本、台灣共同的宿命!)後來則出版了多本有關男女兩性、情色的日本文化觀察著作,例如《東京.風情.男女》《黎兒流》《結了婚還想戀愛》(時報文化)《職場男女求生術》(時報文化)等,引起廣大共鳴,她也採訪過許多日本名人,如深受台灣書迷喜愛的作家村上春樹。許多人喜歡讀劉黎兒的作品,是因為她細膩而直率地勾勒出日本文化的各面向、日本男女的生活樣貌與情感,充滿著時代的躍動感,讓人讀了有如置身現場,暢然快意。>>看更多就點我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