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悅書世界 (15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我以B大調彈過整排琴鍵,幾乎全數落在黑鍵上,這是一種左手施以技巧指法的失調音階」「從指間緩緩流瀉而出的『陽光的另一面』,向來是開場的最佳序曲」……喜愛爵士音樂或常聽現場演奏的讀者,想必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,因為書中三不五時就來上一段有關爵士音樂的優美文字;但就算你和小編一樣是爵士門外漢,對於作者能將爵士音符揮灑得如此自如,也不禁要豎起大拇指!

原來作者史多納.費屈曾任記者,之後加入次文化地下組織,組過樂團,玩過電音樂、寫歌,錄製唱片,也難怪他對於爵士音樂知之甚詳,並且能將它透過文字,譜出一部結合爵士、音符、辛辣、逗趣、道德、人生等多樣元素的小說來,著實令人驚喜不斷。

一位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的爵士鋼琴手羅斯:在表演結束之後,在一票為他傾倒的女人胴體下,他竊取她們身上的鑽石;此外在闃無人聲的夜晚,他也是不折不扣的偷車賊,然而這些不義之財,他並非據為己有,而是將它分送給貧困之人。但原本自得其樂的生活,卻因同樣在俱樂部巡迴演出的美麗爵士歌手瑪莉安,以及16歲姪子克雷的出現之後,竟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……

尤其是姪子克雷的出現,更巧妙帶出一個連羅斯自己都從未思考過的道德問題──若人們得到一筆意外之財,開心地度過一些時日,然後呢?他會不會期望更多,進而讓他們墜入絕望的深淵?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這是我聽過最傷感的故事,一隻滿腹經綸的老鼠──阿法,短暫、孤寂、苦澀的悲情人生!」以上可能是阿法希望小編如是說的。但小編真正想說的是:「阿法,你好樣的!讀過的書比小編吃過的米還多,真是隻智慧之鼠啊!」

說起阿法的出身,並非人類愛飼養的天竺鼠、黃金鼠,而是那種過街人人喊打、活在陰暗角落的老鼠,而且牠的母親多少算是個酒鬼。打從一出生,瘦弱的阿法就得和兄姊搶奶喝,但奶汁總是不夠,幸好牠的母親把牠生在二手書店的地下室裡,聰明的阿法很早就發現「紙張倒是十分結實,有些紙張滋味還挺不壞的。想要的話,還可以像嚼口香糖一樣嚼上一大坨。」就這樣,這些漿糊一樣的紙頁打下牠的營養基礎,甚至直接造就了牠不凡的心理成長。

「老鼠的生活或許粗野,生命或許很短,但可不一定沒有格調!」(引用自寇克斯評論)是啊!阿法是小編見過最有格調的老鼠,牠的智慧比米老鼠有過之而無不及,比「料理鼠王」電影中的小米有著更多的夢想。

吃多了紙,阿法也開始注意到每本書有不同的滋味,之後就開始繞著書頁邊緣,這裡讀幾行,那裡讀幾句,到最後醒著的時間幾乎都花在閱讀上。從歷史、科學、財經、宗教等等無所不讀。牠尤其喜愛小說,《大亨小傳》《死靈魂》《紅與黑》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》都令牠感動落淚。有時阿法還會到百老匯戲院去看一下老電影或三級片,再回來繼續沉浸在書海中,這樣的日子讓牠的身心得到莫大的快樂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十號孤兒院》是一個真實故事,發生在俄羅斯。故事中的主角約翰,原名凡亞.帕斯圖霍夫,1990年出生於莫斯科,因早產雙腳有缺陷,被母親棄養,於是被迫進入「十號孤兒院」,並在那裡經歷了非人道待遇的童年。幸而經過幾個熱心人士多年的努力,終於讓他得以透過跨國收養,遠離差點毀滅他的國家與生活環境。

「態度決定命運」是小編看《十號孤兒院》這本書時最大的領悟,故事中悲慘的小男孩凡亞並不因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,反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,努力在絕境中綻放溫暖的生命力,令人動容!

但最令小編匪夷所思的是,在俄羅斯,國家竟把身體有缺陷的孩子,集中收容到孤兒院,由國家機構統一管理。凡亞就被送到所謂「十號孤兒院」,照顧他們的人,從不正眼看他們,也不付出情感。不給他們玩具、更不讓他們到戶外去玩,每天就只能待在孤兒院的小床上,吃、睡、吃、睡,日復一日。缺乏學習教育的他們,最後被判定「智力發育不全」,然後被分發到精神病院去,受到更不人道的對待。

就像其他數千個俄羅斯孩童一樣,凡亞在五歲時,被歸類為「無法教育」,被所謂俄羅斯專家宣判必須「永遠在床上生活」,並送到了十號孤兒院,後來甚至到了更可怕的「第五號精神病院」,受到更殘忍的虐待:一張沒有床單的床墊上,床尾有一池尿,一個男孩跪著,安靜地前後搖晃著,頭髮被剃光了,身上只穿一件運動衫……光想像那個情景,就令小編覺得不忍,更何況是親眼目睹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從2006年12月,茱迪.皮考特在台出版第一本書──《姊姊的守護者》,小編一直都是她的忠實讀者,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曾一度迷惘(為其太雷同的寫作模式感到不耐),但還是一直追著她的小說跑,因為她擅長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,每個故事都發人深省,其實讀來極為過癮的。而這本皮考特在台出版的第8本書──《完全真相》,讓小編看到皮考特的轉變,她跳脫了之前的寫作模式,不禁為她喝采!

故事從穀倉裡那具停止呼吸的女嬰軀殼上開始……一具死亡的女嬰軀殼,她有可能是死胎,也有可能是出生後被謀殺的!但問題是,她的母親是阿米緒人,「當你是個阿米緒人,家庭就是一切。」而且身為阿米緒人,必須「為人溫馴、容忍、謙恭、溫和;勢必誠實、簡樸、真誠……」可說在阿米緒人的社群裡,是不可能發生重大刑案的,所以,這一切是意外還是謀殺?在來自都市的律師艾莉.哈洛薇為阿米緒女孩的辯護下,一步步解開女嬰死亡的謎團,也讓小編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真實世界──阿米緒人的世界。

在美國賓州的蘭卡斯特郡是阿米緒人較大的聚集地,他們是一個特殊的宗教群體,遵循簡樸之道,衣服顏色單調,不使用鈕扣,而用繩子或別針;八年級畢業後就不需要上學,可在農場工作或學其它手藝;不准開車或使用曳引機,不准使用電力和電話,所以他們用傳統方式耕作,使用馬車代步……因為他們「勢必謹記,天主看得見我所有的思緒和行徑。」

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,他們顯然是少見的異端,但這個異端群體卻是穩當的走在自己的軌道上,較之外面的社會,他們祥和而安寧。例如:死亡女嬰的母親──凱蒂,她的心雖然也曾擺盪,但最終回到阿米緒人穩當的生活軌道上,即使在面對對她不利的審判時,她也如常生活;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之,他們完全活在自己世界裡,與現實生活脫節,遇到群體之外的人,則可能以戒慎恐懼、冷漠疏離的態度對之,也因此使得律師艾莉在挖掘真相時困難重重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「催眠」是一種看似神秘又令人費解的奇特現象。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節目裡看到,催眠者在催眠師的引導之下,瞬間陷入沉睡,做出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。似乎一旦被催眠之後,人就會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,任由催眠師擺佈。然而,「催眠」的真相到底如何?「催眠」又是用什麼方法讓人看來完全沉睡?而催眠師又真的能夠運用催眠的手法,達到操弄人心,為所欲為的目的嗎?

《催眠瑪麗亞》即在闡述一個關於催眠及意念的故事,傑米.富比士是個飛行教練,某天他在飛行中聽見無線電傳來一位女子瑪麗亞的求救:「機長死了,而我不會開飛機!」於是傑米隔空對著瑪麗亞說:「假裝妳自己是航空公司的機長」,並指導她將飛機安全降落,救了兩條人命。事後瑪麗亞對記者說,是傑米用催眠術救了她。然而傑米自認根本不懂催眠術,於是他想起三十年前,被催眠大師「黑神話」關在一間看似是石頭密室的往事……

傑米只是引導著瑪麗亞平安駕機降落,但瑪麗亞卻說是傑米「催眠」了她;而曾看似被困在石頭密室的傑米,黑神話卻對他說:「你只要穿越牆壁就可以走出來。」這中間到底有什麼奧妙之處?

其實,《天地一沙鷗》作者李察.巴哈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是「不要低估自己心靈的力量」,只要你想你就可以,小編認為這和「念力」或是「吸引力法則」有些類似,只不過巴哈透過另一種形式(所謂暗示或則說是催眠)來闡明罷了。

像是我們常不自覺會說「我覺得」「我應該」「你必須」……或是使用一些價值判斷:好、壞、不錯、邪惡、最好、沒用、很棒、迷人、傑出、浪費時間等等,其實這些都是「暗示」或「催眠」,「每一句陳述都不是單純的陳述,而是一種暗示,每當我們接受一個暗示,就會讓自己陷得更深一點,而且每一個暗示都會自我強化。」所以,相信你也和小編一樣有過這種經驗,「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,只要告訴自己心情棒極了,那種壞心情的感覺,就會隨著每一個『暗示』而逐漸消退。」原來,生活當中每一句不經意的遣詞用字,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我們的行為舉止、並牽引著事情的結果,實在不可不慎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這是一本回憶錄,說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家庭革命;這也是一對父子在巴勒斯坦地區,為真理而奮鬥的故事。小編在這個故事裡,看到了一些宛如1949年間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無奈情節,也看到了可能在許多家庭都曾上演的父子對立戲碼。故事似乎如此熟悉,但讀起來心頭卻有千斤重,為無情的戰爭,也為親子間的糾葛嘆息!

故事背景在巴勒斯坦地區,因歷史上的各種複雜糾葛,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該地區是他們的固有領土,並不惜為此訴諸武力,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至今衝突仍然延續。在1948年時,巴勒斯坦爆發戰爭,514日以色列獨立建國,按聯合國規劃,原本屬巴勒斯坦一方的雅法,落入以色列武力範圍。幾星期之內,雅法境內的阿拉伯人大量向外遷徙,作者拉加薛哈德一家也包括在內,他們舉家搬至位於拉姆安拉,原本是外婆的避暑別墅。

戰爭迫使他們放棄原本富裕、安定的生活,戰爭逼迫他們遠離家園,但長輩們始終認為「我就是要保持原狀,我們不在家的短暫期間東西蓋妥好好保存,等到回來的時候,我們馬上可以掀去家具布幔,讓空氣流通,重拾我們快樂的生活。」但離開雅法卻成為永恆的事實,至今一甲子,這樣的情節你是否覺得熟悉?

若說戰爭、軍事、政治、人權是故事的「經」,那麼拉加與其父阿齊茲薛哈德之間的父子糾葛即為故事的「緯」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995年起,石田裕輔想要親眼看到、靠自己的雙腳抵達目標、與美好事物相遇,最重要的是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「寶物」,於是他花了七年半的時間騎單車環遊世界,這些美好的回憶都記錄在《不去會死!》《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》《用洗臉盆吃羊肉飯》三書中。在踏遍87國之後,他回到故鄉日本,但是「只要踏上自行車,空氣變了,世界也變得無限寬廣……」,這種美好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,於是,他選擇在日本,一路騎下去。

日本.一路騎下去》是石田裕輔的第4本作品,看遍了稀世絕景的歸國遊子,會以何種眼光看自己的國家呢?其實,石田說:「我最想寫下來的並不是各地的風土、文化或歷史,當然也不是自己心裡的成就感。就像我之前提過的,我最想寫的其實是『人』。」

於是,小編看到了原來在東京高級料理亭擔任「板前」的,為照顧雙親而回故鄉開民宿,但小小民宿對食物口味的要求仍舊很高,這就是品味的堅持啊!也看到石田要離開北海道某居酒屋時,店主小玉婆婆為他捏了個比臉還大的飯糰,要他帶在路上吃,真是溫馨!還看到作者來到三年前曾住過的民宿,老闆娘一眼就認出他,並親切的話家常,充滿了熱情的溫度……各個小故事中,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言「有的人離開故鄉就一去不回,也有人一直留在屬於自己的地方,還有人最後回到年輕時告別的故鄉。只要有人在,就會帶來某種特別的感受。」是啊!人是最複雜的動物,但人也可以傳達最純真的感動,只要回歸純善,人和人的心自然會不設防交會。

除了描述那些儘管姿態和態度各自不同,但一樣在某個角落努力生活的人們,石田裕輔不忘以他一貫幽默的筆調勾勒日本的美景,當然,他的書中少不了美食:房總的沙丁魚一點兒魚腥味也沒有;山形的蕎麥麵Q又有勁;宮崎縣是土雞大國,大口咬下,肉汁會嘩啦啦地溢出來;松阪牛有著乾果般的芳香和濃郁的口感;積丹半島入口即化的海膽……作者在每篇文章裡都以美食撫慰騎單車後疲憊的身體,真是看得小編口水直流,誓言下次去日本,要一路吃下去啦!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編看著書介上寫著:「為了茶道和美,連生命也可以拋棄」的句子,心想是如何的信念,才能有如此這般對於「美」的堅持。細讀之下才知,原來主角千利休真有其人,而且還是日本大名鼎鼎的茶道大師,先後被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重用過,只可惜晚年不保,當政的豐臣秀吉因為受不了千利休的民間聲望,就藉口平亂,頒佈身分法令,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結束一生。

《利休之死》一書即根據此日本史實撰寫而成,故事敘述千宗易以獨特的風格,在茶界大放異彩,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,天皇賜號「利休」。原本秀吉十分欣賞利休能夠精準掌控茶道與美的內涵,然而高傲的他卻漸漸無法忍受那些對利休一面倒的推崇,越發不滿。從單純的擺設茶席、評鑑茶具,都讓秀吉心生妒忌之心,而一只神秘的綠釉香盒更成了間接導火線。隨著利休傳奇一生逐漸浮上檯面,隱藏在背後的竟是一段讓他終生悔恨追憶的年少愛戀……

姑且不論故事是否與史實完全相符,然而作者山本兼一利用時間逆行的倒敘手法,並巧妙加入高麗女子和她所持有的綠釉香盒幾個神祕元素,就足以讓人為作者鋪陳故事的功力喝采。此外,作者深刻描寫日本文化精髓──茶道美學的奧妙,也著實令小編十分讚嘆。

日本人品茶的地方稱為「茶室」,利休將原有的四疊半空間規格,漸進由三疊半縮減為兩疊,然後又縮減成一疊半,因為他覺得這樣狹窄的空間,才能和前來喝茶的客人更加貼近、暢所欲言;而品茗之前,會先為客人精心準備一些菜肴或糕點,除了填飽肚子,並先為口中帶來幸福的滋味;至於「茶室」內花的擺設也是大有學問,依照不同的時令及花種,會為茶間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觀感,讓客人在品茗之餘,更覺心曠神怡;而從使用的茶具及泡茶的動作中,更可以清楚窺見一位茶人的風骨,如果茶杓的竹節位置差一分,使用起來就不會順心、泡茶時,蓋置放的地方差了一個榻榻米的距離,內心就會感到痛苦……就是這種凡事追求「完美」的精神,讓日本的茶道可以更上一層樓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江國香織與仁成繼《冷靜與熱情之間》,暌違十年再度譜寫愛情二重奏《左岸》與《右岸》。《左岸》由茉莉的女性觀點發聲,寫的是相遇;《右岸》則從阿九的男性角度敘事,寫的是分離。這兩大主題都是人生不得不面對的課題,令人欣喜又哀愁,而這兩本書讓人對這課題有更深的體悟。

與其說這兩本書說的是愛情,不如說這兩本書談的是人生,我們在人生的長河裡載浮載沉,一如《左岸》書裡的茉莉,她有點倔強、喜歡唱歌跳舞、備受家人呵護,卻在十歲那年失去了最愛的哥哥總一郎,從此人生產生巨大變化。十七歲時,毅然決然地與初戀男友私奔到東京。她跳起舞來奔放不羈,卻也總是渴求安全感,因此一旦墜入情網,總是愛得義無反顧。歷經私奔、返鄉、結婚生女、失去伴侶、前往法國……等人生重大階段,茉莉在人生這條長河中載浮載沉,但她始終記得哥哥跟她說過,不論多艱難,都要以「超然的態度」活過來,因為始終「要去更遠的地方啊」。

失去哥哥之後,家裡的氛圍也跟著改變了,心無所依的茉莉選擇以私奔來擺脫家中的沉悶氣氛,但最終,她回家了,並繼續未竟的學業;失去伴侶後,茉莉帶著女兒早紀遠走法國,在那兒不時的有人問:「Where are you from?」茉莉覺得,自己和早紀都成了無家可歸的人。但最終,她還是回日本了;回日本後帶著早紀在東京酒吧打拼生活,但最終,她還是回到福岡,有父親所在的老家,而且這次她有一個夢想要實現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鄉下女性被誘拐到城市妓院,當做商品被迫賣淫,甚至受到毒品控制;家族間產生糾紛,就強暴對手的女兒,以羞辱對方;戰爭時,讓女人外出取水,遭到敵軍強暴已算是慶幸,因為男人往往會被槍殺……別以為這些荒謬情節,只出現在電視影集,殊不知在現實生活中,女性所受到的壓迫,仍然日日夜夜在世界各地上演著,不禁令人替她們一掬同情之淚。

 多年來,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和伍潔芳賢伉儷走過亞洲、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,發現在許多開發中國家,性別歧視、重男輕女、處女情節等現象,讓婦女猶如置身在十八、九世紀的煉獄中。她們,和她們的希望故事》一書即詳實記載非洲、印度、中國、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,女性被壓抑、遭受性虐待、暴力殘害、失去教育、社會地位不平等,甚至醫療落後導致高死亡率的種種真實而令人痛心的案例。

 雖然台灣社會也普遍存在著重男輕女等不平等現象,但跟這些真實案例一比較起來,簡直是天壤之別。所以在看完書中遍佈全球開發中國家悲慘少女的故事之後,小編除了嘖嘖稱奇、覺得不可思議之外,更多的是同情與不捨,也十分佩服她們化絕望為力量的勇氣。

 你能想像嗎?在衣索比亞鄉下地方,只要年輕男子看上一名女孩,但付不起新娘聘金,他就會召集朋友一起去把女孩綁架過來強姦,如此一來,他立刻佔有談判優勢,因為女孩在當地破了身就很難嫁給別人,沃妮雪就是其中一例;巴基斯坦迷爾瓦拉村的姆泰兒,則是因為弟弟被控與瑪斯托家的女孩從事非法性交,於是姆泰兒代表家人出席部落大會,沒想到決議竟是姆泰兒必須遭受輪姦,以示對於他家人的懲罰;還有的是以「榮譽謀殺」的形式呈現,女子如果行為不檢點,家人甚至可以殺死自己的女兒,伊拉克的杜娃.阿絲瓦就是典型的一個悲慘案例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在看《姊妹》這本書時,電影「亂世佳人」的一些場景屢屢浮上心頭──廣大的棉花田、黑奴議題、女主角郝思嘉與她黑人嬤嬤之間的互動……雖然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,也讓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最終被廢除,但在美國南方,富有的白人家庭僱用黑人幫傭,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,而且不平等的對待依然存在,一如《姊妹》書中的故事般。

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小鎮,黑女僕愛比琳、米妮和善良的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,在保守的60年代不分黑白地首次相聚,接二連三的黑人遭虐事件,以及一個「幫傭專用廁所」事件,使得這些女人在膚色黑白分明、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年代裡,她們的相遇卻為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間搭起了最初的橋樑。透過黑傭訴說人生,白人女孩記錄並改造故事,三位女性的輪番告白,以充滿感情的筆調,將人類追求夢想、自由與平等的渴求與良知淋漓展現,也將愛與痛苦,恨與信仰,恐懼與勇氣交織其中。

在看《姊妹》這個故事時,小編從來不知道(也無法想像)在那個年代裡,一個黑人小女孩出生後,似乎就命中注定的要成為幫傭,當她十四、五歲時,母親就會教她到白人太太家做事的規矩。米妮的母親告訴她,守則一:少管閒事;守則二:永遠不要讓白人太太逮到妳坐在她的馬桶上;守則三:給白人做菜試味道的時候,一定要換根湯匙;守則四:每天就用同一個杯子、同一根叉子、同一套餐盤,收的時候也要另外放;守則五:在廚房用餐;守則六:不可以打小孩;守則七:不准回嘴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言道:「相隨心轉,命隨運轉。」是否出身於貧困人家、長相好看與否,這是我們所無從選擇的,但無論面對再困頓的環境,只要秉持著樂觀向上、永不放棄的信念,未來始終還是有希望;貧窮或許比別人少了一點物質的享受,但是財富也未必能買到內心真正的富足與快樂。小編從《布魯克林有棵樹》這本書中,看見了一個小女孩力爭上游的毅力及勇氣。

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十一歲小女孩法蘭西,母親美麗嬌小有鋼鐵般的意志,為人清潔打掃維持一家生計,但卻較偏愛她的弟弟;父親溫暖迷人,卻沒有固定工作,沉迷於酒精中。她和弟弟尼力靠撿破爛換取幾分錢,賺來的錢一半自己花掉,一半帶回家給勉強付得起房租和買麵包的父母。法蘭西的母親希望靠教育讓自己的孩子脫離底層,只不過,生活裡的遽變與困頓讓一切變得遙不可及。然而面對坎坷的人生,法蘭西卻始終保持著尊嚴和信念,企盼著一個和現在不同的未來……

雖然生活困頓,經常有一餐沒一餐,但法蘭西和弟弟尼力始終不以為苦,他們和居住同區的小孩一樣,每天放學的路上,總是邊走邊看排水溝,希望撿到些能賣錢的紙張、金屬和橡膠等破爛。之後他們會將換來的錢,一半放進存錢筒,一半買自己喜歡的東西,即使只是一顆小小的糖果或是粉白相間的薄菏威化餅,他們也是滿心歡喜。每逢聖誕節,他們更會拿出一些存下來的錢,為彼此及父母親購買聖誕禮物。某年,甚至還不花一毛錢,贏了一棵聖誕樹回來。

小編覺得法蘭西和尼力都是非常懂事的小孩,並沒有因為家裡窮困就看輕自己或是抱怨父母,反而更體恤媽媽的辛勞,幫忙分擔家計,同甘共苦,讓一家人的情感能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。不過,更了不起的人,小編認為還有法蘭西的媽媽凱蒂,她努力存下每一分錢,讓法蘭西和弟弟可以同時受教育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出身不由己,道路可選擇」「小資產階級思想」「農業學大寨」……剛開始看《山楂樹之戀》時,小編不時對書中有趣的對白、中國大陸文革時期口號般的用詞及觀點露出微笑,但看到那種透徹心腑的愛,看到文革後期的中國大陸人民的生活,就愈看愈心酸,最後竟然淚流不止!

《山楂樹之戀》是一個真實故事,發生在文革後期。故事始於1974年初春,還在上高中的靜秋被學校選中,參與新教材的編務,要到「農業學大寨」的先進──西坪村,採訪當地村民,然後將村史寫成教材,供K市八中學生使用。在那裡,靜秋遇到生命中的初戀──老三(孫建新),老三大她六、七歲,他愛靜秋愛的濃烈、愛的真摯,但在中國大陸封閉的七0年代,簡單的愛情也變的複雜了!

讓一群高中生下鄉寫教材,這個在今日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,在文革時期「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;高貴者最愚蠢,卑賤者最聰明」的教育理念下,卻是種「創新」之舉。而在那個「黑的說成白的」「凡是沾一點『愛情』的東西都當作資產階級腐朽沒落」的年代,小編合理的懷疑:寫出來的教材能相信嗎?

例如:西坪村有棵山楂樹,「本來是開白花的,但在抗日戰爭期間,有無數抗日志工被日本鬼子槍殺在這棵樹下,他們的鮮血灌溉了數下的土地。從第一個抗日英雄被殺害在這裡開始,這棵樹的花色就慢慢變了,越變越紅,到最後,這棵樹就開紅花了。」這樣的故事充其量是神話、是美麗的傳說吧!但學生們在聽村長說故事時「紛紛找出筆記本,刷刷地記了起來……這棵樹的故事是肯定要寫進教材的了……」

靜秋就是在這種「黨八股」環境下成長的,而且因她的父母在文革中都被揪出來批鬥了,她的成分不好,使得她的成長過程更是一貫活的謹小慎微。「靜秋能被當作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』,享受『有成分論,不唯成分論』的待遇,完全是因為她平時表現好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時時處處不落人後。」這樣的教育和生活環境,造就出一個心思細膩、純潔的靜秋,也造就出一個被許多框架束縛的靜秋。就因她時時戰戰兢兢、擔驚害怕,處處往壞裡想;不闇男女之情,過度矜持,讓她的初戀之路走的格外辛苦!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上個周末,小編才剛觀賞完電影「蘇西的世界」,正沉浸在蘇西「天堂雖然美麗,但我們不只在乎是否活的平安,也不在乎現實之類的小事,活的快樂最重要……」的體悟中。說來巧合,《如果我留下》這本書同樣透過女主角的視角來觀看身旁的人事物,不同的是,前者蘇西是被謀殺、已經死了,卻仍徘徊在人間,不捨離開親人;而後者米雅則是與家人出遊發生車禍,造成靈魂出竅,遊走在去留之間。

小編覺得兩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,作者都巧妙運用生死議題,想引導讀者一一檢視自己身邊的人事物,並重新看待生命真諦,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療癒小說。

故事講述前一秒鐘,情竇初開、想成為大提琴家的17歲少女米雅,還和摰愛的家人坐在車上有說有笑;下一秒鐘,她卻站在那輛殘破不堪的別克車外,看著已經死去的父母、生死未卜的弟弟,以及陷入昏迷的自己,不禁迷惑於自己的存在狀態,「我死了嗎?」她不斷問自己,卻始終得不到答案。她追隨著自己的身體來到醫院,看著呼吸器下的自己,有如游魂的她,於是開始回憶往昔的點點滴滴……簡言之,是一個關於「去留」,以及「抉擇」的動人故事。

聽說人將死前,生平的一切會像電影片段在眼前閃現,所以小編也跟著米雅回顧了她在事故發生前的生活點滴。17歲以前的她可說是個幸福快樂的女孩,然而這美好的一切,卻因一場意外的車禍而破碎了。>>看更多,請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我曾賭咒說妳美,說妳璀璨,
妳卻是地獄一般黑,夜一般暗。」
妳是夜后揀選的雛鬼,面臨抉擇。
妳受宇宙元素的祝福,但需承擔魔法的犧牲。

在柔依下一個主持的月圓儀式結束時,雛鬼男友艾瑞克突然慘叫仆倒,如同一個月前好友史蒂薇.蕾排斥蛻變的情狀。只是,這一次,沒有血的氣味瀰漫。等艾瑞克隨著成鬼離去,史蒂薇.蕾還在遠處另一個地方煎熬等待,詩人羅倫已在近旁伺機而動,準備撫慰見習女祭司長。

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沒有人會看到我。我很安全。我把頭巾解開,包住手,從台階旁邊的石頭堆裡撿起一塊磚。骯髒的玻璃很容易就打破了。我伸手到門裡拉開門栓……我一推門就開了。骯髒的被單下是那隆起的身體。」看到《我的愛,說不出口……》序曲裡的這段文字,小編本來以為是推理或驚悚小說,但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往下看,才發現錯的離譜。

其實這是一個隱含了哀傷、危險、熱情、含蓄、壓抑……的故事,作者凱瑟琳.霍爾在主、支線中訴說多種形式的愛情:說不出口的禁忌之愛、無法言喻的單戀、相互吸引卻無法靠近的曖昧、柏拉圖式的精神依偎;再加上故事以現今和二次大戰的英國倫敦和肯特為背景交錯進行,閱讀起來有點兒復古、哀傷的氛圍,讓小編覺得愈讀愈沉重,也很無奈啊!

故事由諾拉主述,分兩條時空線進行,一條老年是諾拉發現自己得了癌症,在她獨居的生活裡,原本對生命已無任何期待,但有一天,懷孕的羅絲進入了她的生活裡,諾拉照顧著羅絲,協助她生下了孩子,並將孩子取名為葛蕾絲。病情日益加重的諾拉,在醫生的建議下,接受了居家護士大衛的照護,但大衛的到來,讓諾拉原本平靜的生活再起漣漪……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作家鶴見濟多年前出版《完全自殺手冊》一書,所引發的爭議性也讓這本書備受矚目,他在後記中寫道:「想活的話就要活得自在,想死的話也要死得自在,生命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。」對此,小編持比較客觀的立場,因為他並非鼓勵大家自殺,而是教導讀者認清事實。《當我們一起跳海》作者亞托.帕西里納同樣想透過一個另類揪死團的瘋狂故事,開啟讀者重新看待人生的視角。

《當我們一起跳海》敘說經商失敗、數度自殺未遂的雷羅南總裁,某天來到一個棄置的農舍,沒想到巧遇喪妻失志、也想自殺的坎裴南上校,有志一同的兩人,於是決定成立「找死俱樂部」,他們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另類廣告,招募和他們一樣想尋死的人,沒想到獲得熱烈迴響,進而開啟一趟乘著遊覽車、遠赴歐洲最北端岬角的「集體自殺」之行。

「找死俱樂部」成員,除了雷羅南總裁和坎裴南上校,其中還包含社會各階層小人物,像是經營旅行社的老闆勞諾.廓裴拉,也因為有他提供一部能承載33人的豪華遊覽車,才能開啟這趟「跳海之旅」;飽受自己居住小鎮流言蜚語所苦的蒲薩麗女士;陰錯陽差成為「找死俱樂部」一員的養鹿人烏拉.李司曼;還有失敗的馬戲團團主沙卡利.皮波、決定要自殺的前鐵路局員工田侯……等人,透過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,傳遞出每個人一生中多少會面臨的挫折及徬徨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爾德曾說:「不死真愛就像鄉間裡的鬼魂,人人都聽過,但沒有人真的見過。」所以,你相信真愛嗎?《戀愛是種邪教》的作者貝莉在書的自序中開宗明義的說:「我相信真愛」,於是乎,小編二話不說的把這本書迅速的看完了,因為,小編也相信真愛啊!

貝莉以辛辣又搞笑的風格在水瓶鯨魚的「失戀雜誌」文學網站發跡,進而獲得陶晶瑩賞識加入姊妹淘寫手群。書裡的內容是貝莉從二十三歲到三十歲散文的集結,屬於你我身邊,都會出現的誠實故事,小編看的頻頻點頭(顯然小編也是忠誠的教友之一)。

光看書名《戀愛是種邪教》,小編就想大笑,真是取的太貼切了!人們(特別是女人)為了愛,一不小心就忘了自己,要不就會做點兒瘋狂的事(一般謂之為浪漫),再不就貪婪(想要更多)、易怒(耍小性子)、猜忌(沒安全感)……彷彿中了邪,卻又難以割捨。

看這本書一直讓小編連聯想到「慾望城市」裡的女主角們──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、誠實的說出自己的感受、誠實的做自己。是的,貝莉很誠實,誠實的說出對男人「明明沒有意思,卻還留在手上」「嫌他煩,心裡卻又隱約希望他下次再出現」,也誠實的說「我不想變成一個人,就算來擁抱我的只是軀體。雖然我笑著說,不想結婚,老了要去住養老院,但我還是渴望有人愛我。不希望在寂寞的夜晚翻開電話簿沒人可以找,不喜歡覺得自己是沒人愛的怪胎。」是的,貝莉很誠實,她誠實的說出許多熟女對現況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」的心聲,也大聲說出渴愛的欲望,真是讓小編心有戚戚焉啊!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大家好,我叫「郝完美」,現在讀小學三年級。
這個名字是爸媽為我取的。
他們說,我小時候,不管正面看背面看,醒著睡著,或笑或哭,我看起來都好完美。

可是,隨著我慢慢長大,事情就變了……
爸媽的要求愈來愈多,學校的要求愈來愈嚴。
我覺得很累,真想大叫:我不是完美小孩啦!

我想知道,世界上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覺得自己不完美。
所以我鼓起勇氣站上台,講出我對於這件事的想法。
所有放棄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,歡迎來聽講。

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我們通常會憑弔的都是親人,你會去憑弔陌生人嗎?當你憑弔逝者時,會想到對方的什麼呢?優點?缺點?或是什麼都沒想,僅是默哀致意?

陌生的憑弔者》是一本故事體裁特殊的書,書中的主角靜人,三歲時,外婆過世前,母親巡子帶他去探視,外婆以顫抖的手握住筆,在便條紙上寫道「記住我」,這句話一直留在靜人的腦海中;幼年目睹雛鳥墜地而亡,巡子對他說:「你只要記住牠就好了。」「我該怎麼做,才能一直記得牠呢?」這個問題,更成了烙印在他心中的問號;八歲時經歷爺爺溘然辭世,永遠不能再見到至親的傷痛,衝擊他小小心靈;大學畢業後,擔任醫生的好友過勞死,成為壓垮靜人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之後,他辭去工作,開始搜尋死亡記事,成為一個為了「憑弔」逝者,而放浪全日本的青年。他探訪死者生平,不問死者是非功過,他的憑弔,只求「記得」他們。這樣做,不是在祈禱逝者一路好走,他的行為只是為了讓世界上還有人記得這位逝者,讓他們成為無可取代、全世界唯一的存在。

靜人的行徑或許怪異,但他的做為,或他不斷對逝者認識的人提出的問題──「他愛過誰?誰愛過他?他曾受到誰的感謝?」都不禁讓小編省思「我愛過誰?誰愛過我?我曾受到誰的感謝?」在閱讀中,小編也想到「會讓我永遠記住的是誰?」「我死後會讓人記住哪些事呢?」......其實,在人與人的交流中,不管是一言一行,甚或一個眼神,都有可能成為對方心中永恆的記憶。試想,你希望別人記得你什麼呢?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希望自己給人美好的印象,所以,儘可能「與人為善」吧。>>看更多,就點我

 

suwen06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